Link to share: https://hanglberger-manfred.de/seele-des-kindes-chin.htm

 

孩子的灵魂

——源自家庭治疗视角的论述

 

1. 孩子出生前,胎儿直接分享了母亲的肉体和灵性生活:在母体内,胎儿同步体验着母亲一切肉体与灵性的情感:心跳、害怕、紧张、释放、悲伤、愤怒、压力、兴趣爱好等。

 

2. 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孩子尚无法区分母与子的同步情感和自身情感这期间,孩子生活在识别的进程中:与生母共处在一个灵性单元内。这里,母亲的情感能强化孩子的灵性。与孩子相比,母亲的情感会比孩子自身感受到的灵性空间更为宽广。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孩子,其灵魂依然处在母亲情感的“制约”之下。

 

3. 孩子是母亲和父亲灵魂的一部分父母肉体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共有的灵性空间,孩子则把这个空间视为自己的灵性空间而加以体验。因此,孩子如同生身父母一样感受者父母双方的灵性情感。

 

 

4. 孩子感受最强烈的是父母的灌输、“潜移默化”、但还不能表达、不愿承认、不能持久的灵性能量。

在肉体与灵性结合体内的记忆里(处于“无意”中),灵性能量得以在孩子身上储存并活出生命力。

孩子的灵魂成会为父母受压抑那部分灵魂的避难所:

——父母将对眼前生活局面里的事件和感受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

——父母将早年(如父母的童年时代)事件和感受的转移到孩子身上。

 

5. 在肉体和灵性认知方面,婴幼儿继续生活在“不自觉”之中。

不过,孩子肉体与灵魂的合一,又使得孩子感知到自己和对父母而言格外敏感的关系世界。

孩子是父母灵性沟通的桥梁:通过孩子,父母内心彼此得以契合或者彼此担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双方为自己所付出的,也能感触到父母小时候所忍受的痛苦。

 

6.孩子是父母灵魂里最“柔弱”的部分这既无法自发“振作起来”,也不能自我控制,更不存在肉体违背意愿的情形:

通过孩子,父母未曾经历过的灵性生活便浮出水面而“面世”了。对于父母受压抑或被贬低了的灵性成分而言,孩子可以成为一个“灵性的新生渠道”。

 

7. “灵魂”(思维和情感的内在世界)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内心世界励志表现为外在世界;精神——灵性的世界愿意冠以物质的形体;灵肉合一(化身)是肉体——灵性生命的一个最原本的事件。

父母在在孩子身上寻求他们曾受剥夺、被贬低、遭压制、未经历的情结便是一条通往真实载体的路经。

 

 

8.孩子一旦出生,其灵魂还远未随之而诞生。

 

灵性的诞生是一个贯穿终生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又取决于根本的灵性基础需求:

(1) 允许隶属、假设是(但不是作为“主权”)。

(2) 受到认同:先是表层的,继而逐步上升为意识——灵性的(籍兴趣和同情)。

(3) 允许抉择成为另一个(同时也相对于父母),允许是一个原本的人;

(4) 可以彰显:表达凡自己感受、所愿、所思或所想的。

(5) 留意到自身的“与众不同”(在父母“内心”里的福地尊严)

 

9. 孩子相当客观地体验世界和人们:

这意味着,所有发生的事件统统直接与孩子产生关联(全能理念与彻底的交付):

——“我应对了什么使我与父母切割?”

——“我干了什么以至于妈妈用到我身上的时间这么少了?”

于是,假如父母忽视了这些,假如他们离婚了,假如他们一方故去了,假如孩子的灵魂或肉体受到了虐待,那么孩子身上就会滋生负罪感和/或愤怒。

 

10. 除了负罪感和愤怒外,当孩子命运受到打击和其他的灵性报复时,下面的反应也会随之而来:

焦虑、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行为阻碍、决策障碍、过激行为、胆怯、过度适应、自卑感,因为孩子无法看透对于他灵性痛苦的根源,因着自己的存在和个人的行为确信所有这一切都是悲伤。

 

11. 针对父母在思想和行为上对自己的不公、排斥或轻视,另外是面对亲戚体系内被人遗忘或否定,孩子会有相当敏感的认知。

孩子在心理上(同其他每个人一样)肩负着整个家庭体系,并在整个体系里扮演者特殊的角色。

 

12. 孩子“信赖” 家庭成员间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尊严(这涉及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其他家庭成员而存在受到父母可能的轻视。)这可能发生在亲属圈里,当他对周围的人敞开心扉、容纳了这些人的能量(他们的问题和特质)时,自己却处于被边缘化、被遗忘、被轻视、背黑锅的境地,继而他做出相应的回应:这又导致无意中的辨认(通过模仿,即通过“无意中的爱”而对他人种种表现的明朗化)。

 

即便是在父亲或母亲对伴侣关系或对配偶另一方表现出轻视或隔阂之际,孩子也会不堪负重,因为孩子本想去爱每个人(愿意有归属感)。

 

13. 孩子信任父母:

因为父母对孩子贬低,影响到了孩子的自卑:

你会一事无成”:这种说法无异于诅咒孩子对父母潜意识的爱按照“你们应该是对的”这个原理发酵:因此,失败、自我封闭、自我惩罚、自卑感就可能会成为孩子今后人生里的后遗症。

 

14.孩子会一直爱着父母——直到自暴自弃为止。

有问题的举止行为,通常表现为孩子无意识地尝试将父母引向一条和好如初的道路。

父母越是对尚未解决的灵性问题遮遮掩掩,孩子为协助父母解决灵性课题的设想,越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造成放弃自我的危险。

 

15. 孩子内心里承载了父母伴侣关系的方式:伴侣(允许是原装的和受到敬重的)掌控(家长式作风、轻视、“占有情结”)。

 

可能的结果:出于对顺从父母下意识的爱,孩子养成了依附感。在依附感中,需要注意与受贬抑父母一方潜意识的爱和团结的分量。

 

16. 孩子们的不当行为,时常是要彰显什么才是重要事情的一个征兆:

例如父母一方还没有成功地全部接纳和站在自己的人生历史的高度上。

或者如果父母一方近亲故去后还没能与亡者告别以及还没有注意到这个亲戚的死亡。

 

17.早在是婴儿时,孩子就需要与父母的“内心的孩子”这个概念区分开来。

如果父母尝试用新生儿来抚慰自己童年时代的灵性痛苦,那么他们就处在危险之中了。因为他们错把自己的儿时混同于新生儿,也因此无法正视新生儿的原本性和差异性。

对于父母儿时的痛苦历史而言,孩子常常是一面投影屏。父母与自身儿时的和好事工可以减轻新生儿的负担。

 

18.孩子出生,对情感的评价和有选择地规避:

孩子陷入了灵性里的无所适从,他们认定不得不将自己的情感隐匿起来;接着开始从内心拒绝自己,进而发展到内心的裂痕。

但是:所有的情感均属于“灵魂的器官”。情感含有讯息、宝贵的能量,愿意受到接纳与理解。

 

19. 孩子出生而进入世界,可这个世界在灵性上过于苛求孩子,而且已经伤及了孩子:孩子成年人后,对儿时的后继重整就成为一项自然而然的灵性“功课”。

 

20.孩子膜拜父母可是,这并非就能铸就父母的完美”。

父母要诚实,能自我批评,对自身光亮和灰暗面要有切合实际的视角:灵性健康的人不会和自己的愚蠢过不去,并愿意不断学习进取。

 

21. 孩子愿意得到母亲和父亲肉体和灵性的认可,愿意在许可的情况下体验到父母双方对自己的存在和日后的经历感兴趣。

 

22.假如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自作聪明地干预家庭生活,或者比如说孩子母亲和她的父母而不是自己的丈夫交替着照看孩子,那么,孩子将是痛苦的了如果父母能在合理的时机也能向自己的父母说“不”,那样,她的孩子才能得到灵性的健康发育。

 

23. 每个孩子都愿意被准许是原本的,而不是另一个孩子的替代品孩子不单单是父母灵性伤疤上的创可贴,也不是父母自身儿时所错过或没有能实现的什么影子。

 

Manfred Hanglberger (www.hanglberger-manfred.de)

 

中文翻依纳爵- Translation by Ignatius

 

Link to share: https://hanglberger-manfred.de/seele-des-kindes-chin.htm

 

>>> 返回中文目录列表

HOME